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建國元勛敦李孝式珍貴私人書信文件捐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

悲,建國元勛史料流落他鄉

繼敦陳禎祿之後,大馬另一位建國元勛敦李孝式遺留下來的144箱、多達18萬頁完善存檔的珍貴私人書信文件,日前由其長子李劍橋代表李氏家 族,捐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這批數量可觀、內容豐富的歷史資料,過去一向由李劍橋悉心珍藏和保管,他堅稱,只有親自保管,才能讓史料要說的話,傳承下 去。

這次李氏家族決意讓這批珍貴史料落籍新加坡,一來是因為東南亞研究院主席王賡武的積極爭取,二來也因為李劍橋本身年事漸高,須為這批史料尋找一個可靠的歸宿。然而,讓建國元勛 的寶貴史料流落他國,對李氏家族而言,或是無奈之舉,但對大馬政府而言,眼看國家史料一批又一批流失而無動於衷,實是極大悲哀!

李孝式一生經歷豐富,1924年南來馬來亞,曾參與東南亞與中國的抗日活動,他的私人書信中, 便有一張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發出的“上校”軍階的證明書。日軍投降後,李孝式積極參與馬來亞建設,歷任鐵道、交通及財政部長等官職,並與華社領袖創立馬華 公會。1956年與東姑阿都拉曼等人同赴倫敦與英國政府談判獨立問題,並參與國家獨立的簽署儀式。李孝式為國為民作出的貢獻,使他獲得英女王賜封“爵士” 榮銜,1959年又獲最高元首賜封“敦”勛銜。“上校”、“爵士”與“敦”三項榮譽集於一身,可見李孝式的功績非凡。

而像這樣一位國寶級的人物,他遺留下來的私人書信文件,肯定含有豐富的歷史價值。這批文件必然 可以為大馬建國史提供充實的資料,更重要的一點,可以反映華人在建設馬來西亞過程中的重大貢獻。李孝式的一生,充滿堅毅與不屈不撓的奮鬥,可說是那一代跨 越南中國海到這塊土地落腳的華人的縮影;亦是華人為這塊土地的進步與繁榮,曾經流過血汗的見證。

華人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200多年,無論是在政經文教領域都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國家博物館 及國家檔案局裡,華裔先輩的史料與文獻,卻少得可憐,甚至可以說完全不受當局所重視。有關方面輕待史料的態度,或許正是李氏家族被逼要將李孝式私人書信捐 獻給新加坡的原因。

事實上,珍貴史料流落獅城,此非首次。目前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中文部裡,輕易可找到大馬先輩的 各種史料,例如戰前及戰後出版的華文報、華文雜誌、社團特刊、族譜、地方誌、回憶錄等等。這些珍貴史料會逐漸流落他鄉,除了說明當局不重視華社先輩的貢 獻,也反映華社本身對歷史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認識。

中國在戰亂期間遭西方國家掠奪的歷史文物,尚且還想方設法要一一取回,然而,大馬政府卻對歷史 文物在眼前流失而無動於衷,令人扼腕。前馬華領導人陳禎祿之後人將座落馬六甲世界文化遺產區的兩幢老屋捐贈新加坡國立大學供建築與城市遺產研究用途,亦是 一例。

大馬既沒有類似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院,可收集與研究珍貴的文史資料,政府對民間史料研究組織例 如華社出錢出力資助成立的華社研究中心,也視若無睹;而國家檔案局及國家博物館收集和研究史料不僅欠缺,其視角也往往偏重單一種族,這情形下,如何能建立 全面而真實的史料系統?對此政府實應正視和檢討。一些民間組識雖已積極在搶救彌補史料的缺口,口述歷史的工作或應加速進行,以便從老一輩的口中,發掘先人 在這塊土地拓荒的史實,讓歷史文獻來替先賢說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