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沙沙蘭因藝術發光彩


16國藝術家聚漁村創作‧沙沙蘭因藝術發光彩

  • 村民化腐朽為神奇,將曾被燒成廢墟的空地,布置成一個藝術展覽區。圖中顯示的作品是來自越南藝術家的創作。 (圖:星洲日報)
1 of 6
(雪蘭莪‧瓜雪18日訊)這本是一個平凡的小漁村,卻因國際藝術節而大放光彩——沙沙蘭!
在沙沙蘭,漁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沙沙蘭國際藝術節”,不僅讓人認識這個普通傳統華人漁村,更讓當地村民瞭解藝術的意義。
沒有人會想過,一個小漁村怎會與藝術產生關係,而且還是一個國際藝術節?

黃美帶領村民一起籌備
這有賴於一個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傻傻然藝術協會主席黃美,他不但邀請16個國家的60位藝術家,還帶領3千位村民用數個月時間籌備,讓大家透過藝術去認識真善美的本質。
“其實藝術並不是很深奧的東西,村民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種藝術,這是所謂的行動藝術,用心體驗生活,你才會感受到生活的意義,而不是盲目生活。”黃美說。
黃美因為熱愛自己的家鄉,多年前在新加坡和法國完成藝術課程後,回鄉發展藝術創作。
村民百分百支持配合
直到3年前,跟村民談到搞藝術活動時,村民給予百分百支持與配合,因此“藝術工作坊”就此誕生了。
“當時,我邀請9個國家的35位藝術家,齊聚在沙沙蘭漁村創作,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與當地村民交流,教導村民認識藝術。”他續說。
他說,當時大家都很期待藝術作品的呈獻,還有整個工作坊的進行,因為有期待,大家才會發揮群體精神,一心一意把工作坊搞好。今年的藝術節,更能看到大家對藝術的熱忱。
受邀前來的國內外藝術家並沒獲得津貼,他們都是自掏腰包付費,包括機票,於是村民發心把自己住家充作宿舍,女人為他們煮飯燒菜,男人協助藝術家扛東西,孩子們是藝術家的創作對象,即使語言不通,大家卻相處愉快。
就地取材發揮創作藝術
他說,藝術家來到沙沙蘭村尋找靈感,就地取材發揮他們的創作藝術,村民就協助找材料、燒焊,所以這不僅是藝術家的作品,而是合群眾之力創作的藝術作品。
在藝術節,公眾除了可欣賞到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大會還舉辦學生繪畫比賽、雕塑、壁畫創作、短片創作比賽、藝術之夜等,多元化的活動讓每一位民眾都能參與其中。
國際藝術節活動地點為沙沙蘭中華國民型華文小學,活動將於12月20日結束,凡有興趣感受藝術氣息的民眾,可聯絡:012-2927410、012-2973016,或瀏覽http://sasaranart.gomalaysia.com.my/home
(星洲日報/大都會)

沙沙兰国际艺术节



沙沙蘭的藝術奇蹟

朋友說,你一定要到沙沙蘭走一趟。
“沙沙蘭……是在蒙古,還是南太平洋群島?”
“在你的頭……;往巴生方向走,到瓜拉雪蘭莪之前,有一個漁村,就叫沙沙蘭,馬來文叫Sasaran。”
“噢,去漁村吃海鮮,看日落嗎?我喜歡。”
“吃你的頭……,是去看沙沙蘭國際藝術節。”
“漁村……國際……藝術?有沒有搞錯?”
“虧人家說你見多識廣,原來卻是孤陋寡聞。”
我被虧了一頓,腦袋卻還是轉不過來。一個小漁村,怎麼和藝術,而且還是國際藝術,產生關係。
其實,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這個傳統華人漁村,出了一個愛好繪畫的孩子,黃美;長大之後,他到法國學畫,成了畫家。
在他眼中,無處不是畫,到處都是藝術,人人也懂得藝術;但是,必須敞開心胸,才能走進藝術的世界。
他回到家鄉沙沙蘭,成立一個“傻傻然藝術協會”,鼓勵村民參與藝術活動,推動藝術生活化,讓村民都是藝術的一分子。
黃美還有一個大夢想,他要在沙沙蘭這個偏遠的小漁村,辦一個國際藝術節。
外人想都不敢想,別說沙沙蘭,即使在吉隆坡,也未必辦得成。
但是,村民支持黃美;他的夢想,成為沙沙蘭村民共同的夢想。
他們的計劃是邀請各國的藝術家到沙沙蘭居住,並且在沙沙蘭創作,讓沙沙蘭成為一個藝術空間。
黃美和村民一股腦兒的投入,出錢出力,向全球各地發出英雄帖。
小漁村沒有知名度,也缺乏資源,無法提供機票和津貼,但是,村民把自己的家充作宿舍,村子的女人為藝術家煮飯燒菜,村子的男人為藝術家們扛東西,村子的孩子可以作為創作對象。
第一屆沙沙蘭國際藝術節在3年前舉行,來了三十幾個藝術家;大家感受到村民對藝術的熱情,也發覺小漁村有豐富的創作素材。
藝術界口耳相傳,第二屆在今年舉行,來了六十幾位歐洲、亞洲、美洲的藝術家,從繪畫、雕塑、陶塑、裝置藝術,一應俱全。
海鷗集團的領航者陳凱希先生受到感召,提供資助,州政府也支持活動。
藝術家在沙沙蘭找靈感,發掘題材,實地創作,村民協助找材料,幫忙裝置、燒焊等,全村是藝術大本營,人人都是藝術家。
這個月,沙沙蘭的天空出現船隻,樹上有了房子,路邊有雕塑品,石頭有了生命。
生活因藝術而美麗,藝術因沙沙蘭而出現奇蹟。
沙沙蘭國際藝術節在12月20日結束,趕快去體會吧!